兩次抗癌成功,86歲國醫大師的肺腑之言,除了糖,這3種食物不要碰
在中醫的領域里,有一位德高望重的大師。不僅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者,又榮膺國醫大師的稱號,他就是王綿之教授。但很多人不知道的是,他自己也曾經是癌癥患者,而且同時患上肺癌和結腸癌兩種癌,但都被他成功一一化解,這也是他最為人所敬仰贊嘆之處。
1923年,王綿之出生于江蘇南通。作為當地王氏醫術的第十九代傳人,他自小就在濃郁的中醫氛圍中成長。在父親的悉心熏陶下,年幼的王綿之開始接觸中醫的奇妙世界,一顆熱愛中醫的種子悄然種下,逐漸生根發芽,他也立志要將家族醫術傳承并發揚光大。
在他15歲時,就踏上了跟隨父親研習的中醫之路。他十分的勤勉刻苦,將《傷寒論》、《湯頭歌訣》、《本草綱目》等中醫經典反復研讀,直至倒背如流。到1942年,19歲的他已初露鋒芒,開始獨自為患者診病療疾。靠著扎實深厚的家學根基和自身的勤奮努力,他迅速在當地收獲了一定的名氣。
1955年,王綿之以優異的成績考入江蘇省中醫進修學校,讓他在專業領域得到了進一步的深造。畢業后,才能卓越的他被留校任教,不僅肩負起籌建方劑組組長的重任,還擔當起門診部主任一職。在隨后長達60余年的歲月里,他如同一棵蒼松般始終堅守在臨床一線,用精湛的醫術和仁愛的胸懷,讓無數被病痛折磨的患者重新擁抱健康與希望。
但人吃五谷雜糧,哪有不生病的呢?就算是醫生也不能避免。時間來到2000年5月,那時的王綿之教授已經77歲高齡。在他照常上完廁所準備沖水時,發現了便池里的煤油般的黑便,而且伴隨著腹部陣陣的疼痛。他這才意識到不對勁,等通知了家人后,趕忙將他送進醫院就診。
入院后的腸鏡檢查,發現了結腸內占位性腫瘤的存在,病理活檢也明確了結腸癌的診斷。家人們聽到這個檢查結果,不禁為他捏了一把汗。就連經驗豐富的接診醫生,臉上也布滿愁云。然而反觀王綿之卻不受影響,在和醫生確定了治療方案后,每天都在積極配合治療。醫生查房時,也不禁豎起大拇指敬佩她的好心態。
由于結腸癌在早期往往沒有明顯的特異性表現,部分患者會出現排便習慣改變、便秘與腹瀉交替、大便次數改變等。隨著病情的發展,很多患者還可能會出現腹脹腹痛、持續性的低熱、貧血以及腹部包塊的表現,通常這個時候就已經發展到中晚期了。
眼見王綿之的復查指標一次次朝著正常值穩步邁進,他也逐漸達到了回家休養的標準。正當家里人因他的康復滿心歡喜的時候,命運卻突然揮出了沉重一拳。大約過了半年的時間,時刻心系患者的王綿之教授在坐診過程中,頻繁地出現嗆咳,每一次咳嗽都讓胸口更加發悶,胸膛像是被一股無形氣緊緊包裹
。
他原以為這只是自己在治療后,身體還沒有完全調理妥當,一時沒有多想。然而隨著咳嗽越來越頻繁,到了夜晚像是連珠炮般不停歇,讓他難以安睡。喉嚨里呼嚕嚕的痰鳴聲不斷,這一切都在告訴他況并不尋常。于是,他果斷決定提前來到醫院復查。
而復查的結果,令在場所有人都驚訝不已,胸部CT清晰地顯示:在左上肺葉存在一形狀不規則的腫塊影,直徑大小約有3cm,而且左肺門和縱隔內可見多個腫大的淋巴結。經過病理穿刺檢查后,確診為左上肺鱗癌。
即便被癌癥再次纏身,王綿之也沒有陷入絲毫的頹廢。他坦然直面病魔,積極配合醫生的治療,再憑借自身深厚的中醫素養來精心調理。令人驚嘆的是,三年后再次復查時,他真的再次從癌魔的爪牙下成功突圍,重獲新生。而康復之后,他也像往常一般毅然回到科室,那熟悉的診療室中,再次出現他堅定的身影,繼續為每一位前來求診的患者排憂解難。
年逾古稀,又歷經兩次癌癥的重創,但他在患者眼中的他卻依舊精神抖擻,思維敏捷程度絲毫不遜色于健康人。
而他的傳奇經歷,也吸引著眾多人紛紛前來拜訪。面對大家關切的詢問,王綿之教授認為,藥物治療在他看來實在是下策,抗癌成功需要留意到生活中的方方面面。
當有記者來采訪時,王綿之教授曾公開表示:對于癌癥,很多人都知道要少碰糖。但除此之外,還有這三種食物也需要注意。我接診過很多的患者,也都是在這里栽了跟頭。要我說,如果有癌癥或者患過癌癥的情況,一定要記住可千萬要對這三樣食物敬而遠之,不然可能疾病會再次找上門來。
一、油膩肥厚之物。像油炸食品、肥肉等,就是典型代表。王綿之教授認為這類食物如同一團黏膩的「濁物」,里面富含大量的飽和脂肪酸和膽固醇。等它們進入人體后,如同洶涌的「泥石流」,給肝臟和胃腸道帶來代謝的負擔。肝臟全力分解這些油膩的物質,就無暇顧及其他重要的生理功能。而胃腸道則在艱難地蠕動中「掙扎」,容易出現消化不良、腹脹和便秘的問題。對于癌癥患者而言,更是削弱了抵抗力和自我修復能力。
二、辛辣刺激之品。像是辣椒、花椒、芥末等物,雖能在味蕾上掀起一陣熱烈的「狂歡」,但對于癌癥患者而言,卻可能引發一場體內的風暴。經常食用后,它們會刺激胃腸道黏膜,使其充血水腫,破壞胃腸道的正常屏障功能。對于正在接受放化療的患者來說,本就脆弱的胃腸道黏膜更是雪上加霜,可能會出現噁心嘔吐、腹痛腹瀉癥狀加劇的問題,減緩
患者的營養攝入和身體恢復進程。
三、腌制類的食物。如咸菜、咸魚、臘肉等腌制食品,在它們腌制的過程中,積聚了大量的鹽分和亞硝酸鹽。亞硝酸鹽進入人體后,會在特定的條件下會轉化為亞硝胺,這是一種臭名昭著的物質。癌癥患者身體的解毒功能和免疫力相對低下,過多攝入腌制食物,無異于在體內埋下更多的「暗雷」,患者的預后也會因此受到影響。
王綿之教授指出,癌癥患者的飲食調理是抗癌征程中的關鍵環節。合理的飲食結構如堅固的堡壘,能夠為患者的身體提供充足的營養支持,增強免疫力,抵御疾病的侵襲。除此之外,平時生活中可以多攝入一些富含優質蛋白質的食物(瘦肉、魚類、豆類、蛋類等),它們是身體修復和維持正常生理功能的重要「建筑材料」。
新鮮的蔬菜和水果富含維生素、礦物質和膳食纖維,能夠抗氧化、調節身體代謝、促進腸道蠕動,幫助排出體內的毒素。同時還需要注意飲食的規律性,定時定量,避免暴飲暴食,遵循少食多餐的原則,每餐吃個七分飽,讓身體在有條不紊的飲食節奏中逐漸恢復生機與活力
(注:《兩次抗癌成功,86歲國醫大師的肺腑之言,除了糖,這3種食物不要碰》人名均為化名,部分圖片為網圖;文章禁止轉載、抄襲。)
文章未完,點擊下一頁繼續