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便當裡的味道》
第一章:一個沒有說出口的早晨
早上七點,陽光才從台中市郊的窗戶灑進來,廚房裡的鍋鏟聲已經有節奏地響起。林柏誠低頭翻炒著玉米炒蛋,手指熟練地轉動鍋柄,把雞腿放進電鍋蒸。這已經是他為母親準備便當的第278天。
母親去年中風後,行動變得緩慢,雖然能自行走動,但無法再自由煮飯。起初請了看護,但看護走後,他不忍母親每天吃冷凍便當,乾脆自己早起,親手做便當給她。
他從沒想過,三十多歲的男人,也會因為一道菜的味道哽住喉嚨。
第一天做便當的早晨,他試圖照著媽媽以前教他的菜單:滷雞腿、炒青菜、半熟煎蛋。但雞腿不夠入味,青菜太鹹,煎蛋破了邊,他幾乎要自暴自棄。
「不用那麼完美啦,好吃有心意就好。」母親咬了一口,笑著說。
那一刻他才知道,原來媽媽也曾在廚房裡學會面對自己的不完美。
第二章:味道是回憶的通行證
柏誠發現,便當不只是食物,而是一種情感的延續。他開始試著重現母親以前的家常菜。
有天,他在市場買到一塊板豆腐,回家照著印象切成厚片、兩面煎黃,再淋上醬油膏、撒點蔥花,端給母親。
「這是你小時候最愛的那道豆腐。」他說。
母親聞了聞,眼睛一亮:「這味道……好像我以前煮的喔……只是你沒加白胡椒粉啦,記得嗎?你爸以前愛吃那個口味。」
柏誠一愣,立刻轉身去拿白胡椒粉,小心地撒上一點。
那天的午餐,他們吃得特別慢,一邊吃,一邊說著那些年飯桌上的趣事。
有些記憶,原來不是遺忘了,而是封存在味蕾深處,等著某天被熱氣喚醒。
第三章:廚房裡的秘密武器
為了讓菜色多樣、保存更久,柏誠開始研究各種便當保存技巧。
他學會了幾個小撇步:
熱飯前拌一點橄欖油,防止隔夜飯變硬。
炒菜最後加一點白醋,不只提味,也能減緩變色。
用廚房紙巾包住炸物再放進便當盒,吸油又保脆。
青菜悶煮五分鐘剛好,不會過熟,顏色還漂亮。
有次便當盒放太久,菜味道變了。他回家後責備自己,母親卻笑著拍拍他肩:
「你知不知道你爸以前也煮過粥鹹到像海水?那時我還偷偷倒掉他煮的苦瓜湯咧。」
他忍不住笑出來,第一次發現,連媽媽都不是一開始就會煮飯的。
「那我是不是,也快變成你那個年代的老爸了?」
「你已經超過他當年那時候會煮的菜囉,」母親笑著,「而且,你是用心在煮的。」
第四章:一份便當,兩段人生
某天下班時,柏誠遇見了高中同學美瑜。她現在是小學老師,單親撫養一個兒子,說起生活壓力也是滿滿。
「妳會做便當嗎?」他問。
「我?頂多熱微波餐啊,不然就是買。」
他回去後,煮了兩份便當,多放了一個雞腿、一份炒時蔬,隔天早上騎車繞遠路,送到她家門口。
她愣住:「你煮的?」
「就……順便啦,你小孩不是喜歡吃雞腿?」
後來那份便當,成了兩人間默契的開始。每週三、週五,柏誠多做一份,美瑜則回以水果或一杯手沖咖啡。
漸漸地,他們一起逛市場、試菜色,她教他煎魚,他教她包壽司,廚房從一人戰場變成兩人的舞台。
第五章:味道,會被記住
母親的健康漸穩,但柏誠沒有停止做便當。
他也為自己和美瑜、小朋友準備,每週一一次全家便當日,在陽台的小桌上,一起打開那一格一格的溫熱盒子,像打開一個又一個生活的片段。
有一天,小朋友問:「叔叔你怎麼會煮那麼好吃?」
他摸了摸孩子的頭,笑著說:
「因為以前我媽也這樣煮給我吃啊。」
故事沒有太多[高·潮],也沒有戲劇性的轉折,卻有一種平凡的堅持,從那第一份便當開始,一直延續到未來。
就像某些人、某些味道,總會在生命裡留下餘韻,永遠都不會被忘記。
文章未完,點擊下一頁繼續