誰說大人就不會痛?《我的大叔》教我們如何帶著傷繼續生活


安靜、壓抑、卻無比真實的共感劇

《我的大叔》不是一部容易入口的劇。它灰暗、沉重,甚至一度讓人懷疑人生。但正因為如此,才讓它在無聲處擊中人心。這部由李善均與IU主演的作品,自2018年播出以來,不僅在韓國引起轟動,也在台灣引發共鳴。它無意說教,卻句句扎心,像是一首為「活得很痛苦的大人們」寫的詩。

在台灣的PTT與社群平台上,有人形容這部劇是「療癒的反面教材」,有人說它是「只有經歷過才懂的沉默痛感」。它之所以深得台灣觀眾的心,除了劇情本身的真實感,更因為它描繪了我們每個人都可能經歷過、卻說不出口的孤獨與壓抑。

不是愛情,而是「被理解」的渴望

《我的大叔》的核心關係,是李至安(IU 飾)與樸東勳(李善均 飾)這一對年齡差距極大的男女,然而,它不是一部戀愛劇。他們之間沒有浪漫戲碼,更多的是沈默的陪伴與情緒上的依附。這份關係被許多人視為「靈魂伴侶」,不是因為彼此愛得轟轟烈烈,而是因為他們都在彼此的存在中,看見了自己的痛與堅持。

至安,是個背負債務、照顧病祖母、在職場飽受欺壓的年輕人。她冷漠、疏離,彷彿一具行屍走肉。而東勳,是個在家庭、工作與兄弟之間掙扎求存的中年男人,看似體面,其實內心滿是疲憊。兩人相遇後,沒有立刻拯救彼此,也沒有因為關係而變得更好,而是在長時間的相處裡,慢慢從對方身上得到一點「活下去的勇氣」。

這不是熱烈的戀情,而是一種「你知道我不好過,卻不嫌棄我」的理解。這種情感,比愛情更難得。

台灣觀眾為何這麼有感?

台灣社會長期處于高壓、內耗的狀態。高工時、低薪資、沉重的家庭責任,讓許多成年人陷入類似《我的大叔》的困境——表面正常、內心千瘡百孔。特別是年輕世代,正如李至安一般,被迫提早成熟,沒有選擇的空間,只能默默咬牙忍耐。

《我的大叔》不提供解方,也不試圖安慰,它只是靜靜地說:「我知道你很辛苦,我也是。」這份真實,讓許多台灣觀眾在追劇過程中流淚,卻也因此獲得力量。不是因為問題被解決了,而是因為有人懂了。

痛苦與溫柔並存的美學

導演金元錫與編劇樸海英(她同時也是《我的出走日記》的編劇)善于用空鏡頭與沈默表達情緒。劇中沒有過多的台詞,卻每一幕都像生活中某個熟悉的角落——辦公室的燈光、便利商店的微波聲、寒風中行走的背影,這些畫面不斷累積,讓觀眾在不知不覺中,產生強烈的代入感。

IU在劇中的演技大放異彩,她壓抑的情緒、不爆發的怒氣與偶爾閃現的眼淚,讓角色層次非常豐富。而李善均飾演的中年男子東勳,更是許多台灣男性觀眾的心靈投射。他沒有做錯什麼,卻始終活得辛苦,這種「無罪卻痛苦」的狀態,說出了無數人在社會中沉默求生的寫照。

你不是一個人在熬過人生

《我的大叔》沒有明確的[高·潮],也沒有大團圓結局,但正因如此,它才像人生。它沒有告訴你「會好的」,也沒有說「苦盡甘來」,它只是誠實地告訴你:「人生真的很難,但你不是一個人。

這部劇之所以在台灣長紅,是因為它替我們說出了太多無法說出口的話。對于那些每天正常上班、下班、吃飯、睡覺,卻總覺得「活著好累」的人來說,這不只是一部劇,而是一種情緒的出口。

《我的大叔》讓我們明白,雖然傷痛不會立刻消失,但有一種力量來自理解,而理解往往是療愈的開始。

文章未完,點擊下一頁繼續


往下滑看更多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