從一顆蔥開始,我學會了栽培生活的勇氣


有時候,生活的轉變不是從一場旅行或一個大決定開始,而是從廚房裡的一把枯黃青蔥。我還記得那天冰箱只剩下一截發黃的蔥白,原本想丟掉,但一時興起,把它插進玻璃杯加點水,擺在窗台上。沒想到三天後,一道翠綠的芽竟然堅強地冒出來。從那天開始,我踏上了陽台種植的旅程,也在泥土裡找回生活的節奏與溫度。

妙招一:從水培轉土栽,讓蔥更強壯

許多人在家裡種蔥時會用水培,雖然可以迅速看到它長高,但我發現水養的蔥細瘦無力,風一吹就倒。後來請教舅舅,他是彰化務農的老手,他說:「蔥不能一輩子泡在水裡,它需要土。」于是我將蔥白插進花盆裡的培養土,保持土壤微濕但不積水。一週後,蔥變得粗壯、顏色深綠,連香氣都明顯多了。

✅ 技巧重點:

1.剪下蔥白,保留3~5公分根部

2.[插·入]疏鬆、排水良好的培養土

3.每天少量澆水,保持濕潤即可

妙招二:「打頂」讓香草更茂密

我後來開始種九層塔和羅勒,但它們常常長沒幾天就抽高開花,葉子開始老化。舅舅告訴我:「看它想往上衝,你就打掉它的頭,它才會乖乖往旁邊長。」這就是**「打頂」的技巧**。

✅ 技巧重點:

1.每當植物主幹頂端開始冒芽時,立刻用剪刀剪掉那段嫩尖

2.強迫側枝生長,整株會變得更密集、更香

結果非常驚人,一盆原本光禿禿的九層塔,兩週後變成了濃密的小叢林。我每天只要摘幾片葉子加進義大利麵或蛋料理,香氣十足。

妙招三:用廚餘做肥料,家中寶藏不浪費

以前我以為施肥要買昂貴的肥料,但阿嬤傳給我幾個土法很有用:

1. 蛋殼粉補鈣

將蛋殼洗淨、曬乾後搗碎,拌入土壤,可補鈣質、防裂果。

2. 咖啡渣除蟲又鬆土

曬乾的咖啡渣混進土裡,有助于排水、驅趕小蟲,特別適合陽台種菜。

3. 水果皮酵素液

切碎的果皮(像是鳳梨皮、蘋果皮)加入黑糖和水,密封發酵三週後稀釋使用,可作為天然液肥,幫助植物長得更旺盛。

這些原本會被丟掉的廚餘,如今都成為植物的營養,也讓我從中感受到「每一樣東西都還有用」的生命哲學。

妙招四:澆水不是看心情,要「觀土而澆」

很多人澆水全靠感覺,結果不是太乾就是澆爛根。我學到一個小撇步:「看土色、摸濕度」。

✅ 澆水技巧:

1.觀察法:土壤表面變淺灰、指尖摸起來乾澀再澆水

2.時間點:清晨或傍晚澆水最佳,避免中午高溫蒸發

此外,我還會在土壤表面鋪一層稻殼或枯葉,幫助保濕、防止雜草生長,這就是所謂的**「覆蓋栽培」技巧**。

妙招五:陽台種果菜,自己當「小蜜蜂」

都市陽台沒有蜜蜂授粉,結果番茄、辣椒老是不結果。後來我學會自己幫忙授粉。

✅ 授粉方法:

1.用棉花棒輕點花心,或手輕拍花朵

2.每天上午操作一次,成功率大幅提升

結果我家陽台的番茄竟然開花又結果,一串串果實紅通通地掛在空中,小小的,但成就感十足。

種的不只是植物,是生活的韌性

從那一根快枯死的蔥開始,我的生活慢慢變得不同。植物不會催你、不會給你壓力,它們只是在你每天細心對待下,默默長大。這過程中,我學會等待、觀察、負責,甚至開始對生活產生新的尊重。

每天下班,我會繞去陽台看看誰發芽了、誰需要修剪、誰結了第一顆果。那不是工作,是一種回到自己心裡的儀式感。都市生活節奏快,但這些泥土的香味提醒我,慢一點、穩一點,也是一種前進。

種植教我的,不只是農藝,更是一種生活態度:不怕慢、不怕錯,只要願意種下,就有收成的可能。

文章未完,點擊下一頁繼續


往下滑看更多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