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陽台上的小綠洲》
第一章:一盆植物的開始
林芷恩拖著沉重的行李,走進台北老公寓的四樓,空氣中混雜著灰塵與潮濕的氣味,讓她瞬間想起奶奶家的老屋。這是她北上工作的第一週,租了一間老舊但便宜的套房,帶著剛入社會的那點倔強與些許不安。
陽台不大,僅能放一張小椅子和晾衣桿。唯一引起她注意的,是角落那一盆被遺忘的綠蘿,葉片枯黃,但仍倔強地伸展著幾根綠意。
她蹲下來,輕輕摸了摸葉子。「我也是快枯了的樣子吧。」她笑了笑,從包包裡拿出水壺,給它一點水。這盆植物,成了她在這座城市中第一個說話的「朋友」。
那晚,她在通訊軟體裡打給南部的媽媽:「媽,我陽台有一盆被遺忘的綠蘿耶,還活著欸。」
「哎唷,那很好啊!綠蘿很堅強的,給它一點水就會活回來。它喜歡半陰、不要曬太陽太久,也不要積水喔!」媽媽熟練地給出一連串建議,語氣輕鬆又溫柔,讓芷恩忽然想起,媽媽以前陽台上總是滿滿的植栽。
她望著那盆綠蘿,忽然覺得,或許可以從這裡重新找回一些生活的節奏。
第二章:綠意開始蔓延
每天下班後,芷恩都會先去陽台看看她的小綠蘿,有時只是一點點新芽,有時候只是葉子變得更有光澤,但她感到平靜,也開始買更多植物。
她學會了利用廚房剩菜再生種植:把地瓜葉插進水瓶裡,一週就能發根;青蔥根部[插·入]土裡,不出幾天就冒出綠芽;連蒜頭髮芽了也不丟,埋進小盆栽就能長出細長的蒜苗。
「你怎麼這麼會種?根本是小農夫耶!」同事小美有次來她家借資料,驚呼道。
「就……我媽以前都這樣啦,我照著她教的做。」芷恩撓撓頭。她從沒想過,小時候被迫一起澆水、剪枯葉的日常,竟成了她現在對抗孤獨和焦慮的依靠。
媽媽傳來一張照片,是家中陽台的菜園,一樣的地瓜葉、蔥苗,一樣的清晨陽光。
「我這邊也在長喔,我們來比誰的先收成~」媽媽開玩笑說。
芷恩盯著螢幕笑了,忽然覺得,距離好像也不是那麼遙遠。
第三章:種出回憶,也種出勇氣
生活並不是總一帆風順。
某天,公司大幅裁員,芷恩的部門首當其衝。她坐在辦公室的角落,心頭一陣空白。那晚,她沒有說話,只是默默地回家,走進陽台,蹲下來一盆一盆檢查葉片,手指在泥土裡撥弄,像是尋找什麼可以掌握的東西。
她拿起那盆最初的綠蘿,想起第一天的自己——迷惘、疲憊,卻還是每天澆水。
手機訊息響起,是媽媽傳來的語音:「你放心啦,做什麼都可以,家裡一直都在。你那盆綠蘿還活著吧?它可以,你也一定可以啦。」
那晚她沒哭,只是靜靜泡了一壺薄荷茶,坐在陽台,聽著微風吹過葉子的聲音。
隔天,她決定接受朋友推薦的接案設計案,也開始用社群分享她的陽台種植生活,沒想到意外吸引了一群喜歡植物的網友。
「芷恩小姐,你那個用剩米水澆薄荷的法子真的有效耶,我家的都活過來了!」有網友留言說。
她回覆:「原來我也可以幫助別人。」
第四章:陽光之後會有結果
半年後,芷恩不但成功靠接案穩定收入,還受邀去社區開設「陽台種植小課程」。
她帶著幾盆自己種的迷你蔬菜,到場時才發現,第一排坐著一對熟悉的身影——是爸爸和媽媽。
媽媽偷偷比了個讚,爸爸則低頭偷偷幫她拍照。
「大家不要怕沒空間,像我這個地瓜葉只要寶特瓶、剪刀、陽光和一點水就行了。記得換水喔,大概每兩天一次,不然根部會發臭。」
她看著現場的阿姨們點頭如搗蒜,心裡某個角落,柔軟地像陽台新長出的小芽。
講座後,媽媽說:「你以前連水都懶得澆,現在還教人種喔?」
「以前沒覺得有意義啊,現在覺得,能照顧一盆植物,其實是學會照顧自己。」
媽媽笑了,不再說話。
第五章:春天會再來
那年春天,芷恩回南部老家,準備陪父母過清明節。她走上老屋的陽台,發現媽媽多種了一排新植物。
「這邊是香菜,那邊是紫蘇葉,我想說你回來就可以一起採。」媽媽說著,手還捏著鋤頭。
芷恩心頭一震,那些她曾經以為瑣碎、無聊的小事,竟成了母女之間最緊密的連結。
回台北後,她在筆記本上寫下:
「一棵植物教會我呼吸,一個陽台讓我學會生活,一盆綠意讓我不再害怕城市的寂寞。」
那天,她在社群上發了一張陽台全景照,陽光斜斜地灑在排列整齊的盆栽上,還有一張卡片寫著:
「媽媽,這些我都學會了,謝謝妳的種子。」
文章未完,點擊下一頁繼續