「不一樣」也是一種力量:《非常律師禹英禑》如何改寫我們對世界的理解
看似可愛,其實是深刻的社會寓言
《非常律師禹英禑》初看之下,像是一部輕鬆可愛的職場喜劇。主角是一位患有自閉癥光譜障礙的年輕律師,講話有固定格式、熱愛鯨魚、社交不擅,卻擁有極高的法律分析能力。但這部劇真正動人的地方,不在于她「克服」了障礙,而是讓觀眾重新思考——什麼才是真正的「正常人」?
自播出以來,這部劇不僅在韓國收視高漲,在台灣也廣受歡迎,從PTT、Dcard到社群媒體,討論熱度不斷升高。它以一種溫柔卻堅定的方式告訴我們:每一個「不同」,都有存在的價值。正因為如此,它不僅是一部劇,更是一場集體心理的療癒旅程。
禹英禑:她不是天才,她是人
許多類似設定的劇集常陷入「光譜天才」的刻板描寫,把角色塑造成某種「異于常人、但神奇有用」的功能性工具。然而,《非常律師禹英禑》並不這樣操作。它不只展現禹英禑在法庭上的出色表現,也細緻呈現她在面對陌生環境、人際壓力時的焦慮、猶豫與自我懷疑。
她會因電梯太擠而改走樓梯、因穿錯衣服順序而慌張無措、因突然的情緒轉變而一語不發。這些都不是為了戲劇效果,而是真實地模擬了光譜者在日常生活中的心理狀態。觀眾因此不是「欣賞」她的能力,而是「理解」她的存在。
這種理解,是台灣觀眾極度缺乏卻渴望得到的一種情緒教育。
台灣觀眾的深層共鳴:來自一種「不被理解」的經驗
《非常律師禹英禑》在台灣熱播的原因,除了主題新穎、角色可親,還有一個核心:台灣社會其實對「不一樣的人」並不友善。我們對于不合群、難以社交、與眾不同的個體,常以「怪」、「難搞」、「你為什麼不能正常一點?」等語言粗暴對待。
但觀眾在禹英禑身上,看見了被誤解的自己。也許不是光譜者,也許生活上沒有特別的困難,但我們都曾經歷過:想說話卻說不好、不被上司看見、被同儕排擠、想做真實的自己卻怕被討厭——那種「我其實沒有錯,卻總是不對勁」的孤單。
因此,禹英禑不是遙不可及的天才,而是每一個曾懷疑自己是否「夠好」的你我。
法庭之外的真實:職場、親情、愛情的掙扎
除了主線案件的精巧安排,《非常律師禹英禑》更動人之處在于她與身邊人的互動。父親對她的保護與擔憂,好友崔秀妍的全然接納,上司與同事們從質疑到欣賞的轉變,以及與男主角李濬浩之間細膩、真誠又非傳統的感情連結,都是這部劇的重要靈魂。
這些角色不像一般劇集中那樣「功能性」,他們會懷疑、會犯錯、會情緒化,但也會學習、轉變、靠近彼此。正因為如此,我們才能看見一種真實的希望——真正的包容不是表面接受,而是願意在不理解中持續靠近。
鯨魚與現實:溫柔象徵背後的堅硬哲學
劇中禹英禑每當困惑、焦躁時,腦中便會浮現鯨魚的畫面。這些鯨魚不是裝飾,而是象徵著她心中的秩序與安定。鯨魚在深海中優雅前行,像她一樣,在他人看不到的地方,默默掙扎,也默默堅強。
這樣的設定在視覺上極富詩意,也讓劇集的節奏有了喘息空間。它提醒我們,每個人都有自己面對世界的方式——不需要一樣,也沒有對錯。
多一點理解,世界就會變得不一樣
《非常律師禹英禑》的成功,不在于它有多特別,而在于它讓「特別」變得自然。它不說教,不賣慘,只是誠實地把一個不被標準定義的靈魂放在你面前,邀請你試著不先評價,而是先聽聽她怎麼說。
在現代社會,我們過于崇尚效率、標準與一致性,太容易把「不一樣」視為問題。但禹英禑讓我們明白,有時候,一句「你好,我是禹英禑。春夏秋冬禹,英明的英,宇宙的禑。」就是一份跨越理解的誠意。
文章未完,點擊下一頁繼續