隋煬帝賞給日本一塊木頭,現在被日本奉為國寶,連天皇也不能動它
一塊普通木頭搖身一變成為香餑餑,這塊散發著香氣的木頭到底有何價值?其中的緣由又是什麼?是國寶還是平凡木頭,天皇都不能動,只能供奉,還真是蹊蹺,由此說來,這一切源自鄰國的來往。
曾幾何時,風云再起,中原王朝強大雄厚,當時的外國紛紛投入仰慕眼光,甚至中原王朝的鄰國都被稱作為其的附屬國,在當時落后的日本也在其中之內。
中原強大在哪?魅力何來?實屬有點牛,風云時代,傳奇故事引起一塊木頭的淵源,是好是壞不由言說,日本認其為好也就隨之而行,說來還帶有些許戲劇色彩。
隋煬帝怒之贈木讓其警醒,可日未曾見過如此之木,以為是寶奉其供之,還真是戲劇一場。探其這場史事,謎之重重,還有點有趣,不得不說,日本也是實屬信玄學風水,于此看看這場戲劇史,談談其源頭。
源起漢朝,與日之交
楚漢之爭劉邦勝利漢朝揭起,因漢朝建起,中原王朝也逐步穩定起來,向鼎盛發展。久而久之,到漢武帝時期,漢朝出現盛世局面。
在這個時期之中,國家穩固發展,以漢文化為主流的體制也逐步發展起來,開啟了國家強富之路,也對當時的鄰國產生了深遠影響,在此同時期,日本也成了中原王朝的藩屬國。
這也是記載以來,日本與中國最早的交際往來,在這個時候,日本也還不算是一個國家,比較沒落,在之后才慢慢稱之為國。
漢武帝時期,日本身為藩屬國要與中原王朝友好交往,進貢是必須到位的,漢代更迭,日本也時刻保持本位,對此供奉。
可日本本性難移,終究抵不過野心驅使,在漢以后的一次進貢,就打破了平衡,怒之現木事件,于此走進這塊木頭的故事。
隋煬帝期,日本如何?
時代變遷,朝代更迭,漢代沒落,慢慢來到隋唐時期,這時的日本,已不是從前落后的日本,有了穩定的局勢,相比漢時期顯然有了很大的發展,但隋唐的強日本還是抵不過。
可偏偏日本驕傲的尾巴翹起來,是故意為之還是無心使然,天皇事件隨之而來,這個天皇事件可謂是讓隋煬帝大怒,日本終究難逃其咎,究其種種,談談這番驚心動魄。
按照常例,日本是中原王朝的藩屬國,對此進貢朝拜,按照隋朝制度走下來,日本接受獎賞,這次朝拜就算是完美結束了,日本也就能夠回國。
看似如此簡單的進貢,卻處處彰顯著禮儀,由此意料之外的狀況也發生了,這件事對隋朝和日本來說,無疑不是一件大事。
這可怎麼說這件大事,或許只能說語言需要藝術,談話需要謹慎吧,對于弱國來說,簡單的一句話不到位就有可能引來殺身之禍,真的是在此刻表現的淋漓盡致。
在進貢的流程當中,藩屬國要對中原王朝予以祝賀表心,這日本是怎麼祝賀的呢?由此來聽聽這句「日出處天子致書日沒處天子無恙。」
天崩地裂,挑戰權威,隋煬帝一聽勃然大怒,為何怒?因為這句話代表日本稱自己為天皇,為太陽而生,這寓意是想和隋煬帝平起平坐還是咒其隋朝命不久矣。
不管是何意思,這句話的藝術味還真是低俗,格局太小。隋朝強盛,實力在此,發生這般戲劇事件,隋煬帝又怎會坐以待斃,必定找日本討個說法。
日本聽到隋煬帝發怒的消息,也是坐立不安,畢竟實力還是抵不過,還是夾著尾巴行事為好,于是連連向隋煬帝解釋表達歉意,通過各方勢力為己求情,隋煬帝看此態度,也就沒有過分追究此事,也就隨之淡化了。
木頭為警,日視為寶
既然不愉快的事情已過,按照禮儀,隋煬帝還是應該要回禮對之獎賞,但隋煬帝賞的這份禮,可是小東西現大故事,有點特別。
沉香木送之日本,說起這塊沉香木,據史料記載,這塊木頭長有一百五十余厘米,重量約有十幾千克有余。不得不說,隋煬帝的心思還真是有點意思。
這麼重量級的木頭也是罕見,但其「沉香木」意思就是希望日本可以沉穩,不要做出格之事,以表示對日本的警戒。
日本方面能夠領悟到此番寓意嗎?或許沒有。這塊木頭到達日本之后,天皇大臣們一看,如此大還帶有香氣,十分開心。于此將此木視若珍寶,覺得是隋煬帝不計前嫌賞賜的大禮。于是就將其供奉在寺廟之中,以表重視。
不過這塊木頭對于日本來說還真是一個寶的象征,故事由此延伸到一場玄學之說。傳言道,日本的一位將軍在拜佛時候,看到這塊木頭,非常喜歡,就想把這個寶貝占為己有,可誰曾想剛剛拿起,天氣突變,大風肆起。
看此狀況,寺廟內的主持怕了,連忙讓將軍放下此木,不過也還真是巧,放下這塊木頭,大風驟停,天氣變好。
這一出,流言飛起,說此木頭十分珍貴,天皇都動不得只能供奉起來,久而久之這個消息也就一直流傳著。
在此后大家都覺得是寶貝,后代之中,也有大將天皇偷偷刮此木的皮屑,以當寶貝,但在動木時也未曾發現異常。
到如今時代,這塊木頭依舊被日本當做寶貝保管著,還有專人細心照顧,有學者說此木價值不菲,也有學者說都是迷信玄學賦予它得價值,些許言論不敢茍同,只待考量。
回歸現實之中,國寶有國寶的意義,人行一事,說其一話也是一種藝術。
日本這場天皇事件,木頭表警戒,也給后人以警戒,不管大小事,身在其中,做好本職工作,萬萬不得有越位之事發生,守本分很重要,懂得語言的藝術也需要每個人學之。
身處當今中國,日本曾經落后為中原王朝的藩屬國,之后野心勃勃攻之中國,不留情面。
藩屬國的木頭是歷史,抗日戰爭也是歷史,一件件一樁樁的血史在每一位中國人的心中,永遠銘記,勿忘國恥。日本之行,刻骨銘心。如今華夏,文明和平年代,國之強大,人之興旺,身在中國何其有幸。
文章未完,點擊下一頁繼續