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398年朱元璋逝世,同年浙江出生一男孩,51年后為大明續命200年


朱元璋是明朝的開國皇帝,也是歷史上最有作為的皇帝之一,他出身貧賤,毫無輔助,卻能夠憑借著自己的努力成為紅巾軍的首領,成功的將蒙古人趕出中原,重新建立了屬于漢人的政權——明朝,這樣的滔天功績,怎稱不上一代霸主?

但是再英明神武的皇帝也敵不過生老病死,公元1398年,朱元璋病重垂危,下令將皇位傳給皇太孫朱允炆之后就永遠閉上了眼睛,享年71歲。

歷史總是有些驚人的巧合,就在這位開國皇帝去世的同一年,一個男孩在浙江呱呱落地,他可以說是大明朝的救星,在51年之后他會力挽狂瀾,解決大明朝開國以來最大的危機,為其續命了至少兩百年,這個人是誰呢?

天降救星

這個人名叫于謙,他出生于1398年的5月18日,這時離朱元璋的過世也不過只有幾個月,不過這一年出生的人多了,沒有人將這個男嬰和過世的朱元璋聯系起來,更沒有人會意識到他將在之后對大明做出怎樣的貢獻。

于謙的家境不錯,他的父親和祖父都擔任過朝廷的官員,他自小吃穿不愁,而且他的天賦極其出眾,父親對他寄予厚望,早早的就請來了名師教導他,于謙也沒有辜負父親的期望,他刻苦勤奮,手不釋卷,很快就成為了一代才子。

更難得的是于謙不僅才華出眾,而且極有氣節,他從小就崇拜不屈而死的文天祥,對他留下的佳句「人生自古誰無死,留取丹心照汗青」更是拍案叫絕,極為推崇,這或許也預示了他最終的結局。

1421年,年僅23歲的于謙參加了科考,并順利地成為了一名進士,當時的永樂大帝朱棣對這個才華橫溢的年輕人十分欣賞,時任太子的明仁宗朱高熾以及皇太孫朱瞻基也對他印象甚佳。

得到了幾位頂頭上司的欣賞之后,于謙的仕途可謂是一帆風順,不過他真正名揚天下還是在宣德朝的漢王叛亂之后。

漢王朱高煦是明仁宗朱高熾的親弟弟,他驍勇善戰,曾在靖難之役中救過父親朱棣的性命,朱棣大喜之下給他畫了個餅:「世子多疾,汝當勉勵之。」你大哥身體不好,你小子要努力啊!

不過畫餅終究只是畫餅,大明朝的皇位終究還是落到了朱高熾一脈手中,朱高煦甚為不平,趁著朱高熾剛死、朱瞻基勢力不穩的時候發動了政變,只不過朱瞻基到底是年少英雄正統皇帝,他的叛亂沒持續幾天就被打敗了。

朱瞻基被這位狼子野心的叔叔氣得夠嗆,下令讓于謙前去申斥他,于謙引經據典,唇舌如劍,一通怒斥將朱高煦罵得羞愧難當跪地不起。

朱瞻基一看二叔被罵的狗血噴頭,對于謙的能力也是萬分贊嘆,大手一揮就將他升為了江西巡撫。以于謙當時的年紀來講,能得到這個官職無疑是一步登天了。

但是他并沒有為此而驕傲自滿,而是戰戰兢兢地投入到了江西的建設之中,在任期間,他勤奮努力,愛民如子,將江西的政務打理的井井有條,極受當地百姓的愛戴。此后他又接連擔任了江西,河南兩地的巡撫。

這兩個地方天災頻發,百姓的日子過得苦不堪言,于謙就任之后,這種狀況就發生了改變,他親自帶領士兵百姓抗災救人,成功的挽回了兩地的局勢,使得當地的百姓又得以安居樂業。

驚天巨變

于謙的種種政績讓朱瞻基對其極其欣賞,又將他調回了京城擔任兵部主事,但是這對明君賢臣還沒來得及相處幾天呢,朱瞻基就因病一命嗚呼,留下了一個只有八歲的兒子朱祁鎮繼承皇位。

于謙傷心欲絕,發誓要繼續輔佐新帝,守住大明。現實卻無比殘酷,朱祁鎮并不是像他父親那樣的英明君主,而是個不折不扣的昏君庸君。

他年少繼位,卻并不想著勵精圖治,而是一味地沉迷在享樂之中,光是如此也就罷了,他還搞不清楚自己的定位,被宦官王振幾句話哄的暈頭轉向,居然要效仿爺爺和父親出征塞外。

朱棣和朱瞻基英明神武,能力出眾,他們出征塞外,那是戰無不勝揚大明國威的,可朱祁鎮生于深宮長與婦人之手,能力幾乎等于零,他上戰場完全就是給人送菜的。

于謙和諸位大紛紛死諫,可是朱祁鎮一意孤行,還是帶著大明朝積蓄多年的家底兒,整整50萬兵馬上了戰場,可是他壓根兒就不懂得戰事,只會瞎指揮,結果把這50萬兵馬全部葬送在了土木堡,連他自己也被敵軍首領也先俘獲。

縱觀整個封建時期的歷史,被敵方首領俘獲的皇帝除了北宋末期的宋徽宗和宋欽宗之外,也只有朱祁鎮一人了,這無疑是對大明朝士氣的極大打擊,連皇帝都被敵方俘虜了,剩下的軍民哪里還會有抵抗的底氣?

就在朝中局勢一片頹靡的時候,于謙挺身而出。

力挽狂瀾

當時的朝廷官員們被前線的大敗嚇破了膽子,再加上朱祁鎮實在是個人渣敗類,還在前線幫攻城的也先叫門,大多數人也失去了抵抗的信心,他們上奏執政的皇太后孫氏,勸她盡快下旨命大臣和宗室成員南遷。

如果南遷的話,明朝就要失去半壁江山,而一路直下的也先也會像他的先祖那樣占據中原,江漢人當成牛馬,這是于謙所不能忍受的。

他立刻站了出來,怒斥那些主張南遷的投降派:「宋朝遷都亡國之鑒猶在,提議者是動搖國之根本,應當斬首!」震懾了這些投降派之后,于謙又主動向孫太后請纓,要前去前線保衛家國。

孫太后對這個丈夫生前十分欣賞的臣子也是信任有加,毅然決然地將保衛北京的重任交給了他。于謙也沒有辜負孫太后的信任,他運籌帷幄身先士卒,最終贏得了北京保衛戰的勝利,成功挽回了大明朝的江山。

如果不是他的話,大明朝恐怕就要就此滅絕了。以一己之力延續大明朝200多年的生命,毫不夸張地說,他就是大明朝的救星。

可惜的是,立下如此大功的于謙卻并沒有得以善終,在北京保衛戰時,他為了穩定明朝的局勢,也為了不讓叫門天子朱祁鎮再敗壞朝野的士氣,請求孫太后立了朱祁鎮的親弟弟朱祁鈺為帝,直接斷了朱祁鎮的后路。

當時誰都沒有想到,朱祁鎮居然還能從草原殺回來,并趁著朱祁鈺無子病重之時發動了奪門之變,重新登基,等到他再次成為皇帝之后,于謙自然就成為了他的眼中釘肉中刺,他以莫須有的罪名將于謙下獄處死,一代名臣就此冤死。

在死前,于謙留下了「粉身碎骨渾不怕,要留清白在人間」的絕世名句,這也正是他對自己一生的寫照。

他終究踏上了文天祥的道路,哪怕朱祁鎮將他粉身碎骨,他也不會后悔自己曾經的所作所為,對他來說,江山無恙,百姓安居樂業才是最重要的,至于他自己,無愧于心便是。

文章未完,點擊下一頁繼續


往下滑看更多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