劉璟:劉伯溫兒子,對朱棣說了一個字就被打入死牢,最終以死殉節


前言

劉伯溫,作為明朝著名的軍事家和政治家,他的兒子劉璟更是一位不可忽視的人物。在與朱棣的交往中,劉璟展現了無畏的勇氣和堅定的信念,甚至不懼直言不諱。

在那個動蕩不安的年代,一個家族的三個人,是如何在權力的旋渦中掙扎求存,又是如何在國家危難時刻秉持節操,最終以死殉節的?今天,就讓我們一起走進劉家的故事,去感受那段波瀾壯闊的歷史。

一、開國功臣的陰暗面

洪武年間,劉伯溫憑借著「神算子」的名號,成為了朱元璋手下的重要謀士。然而,就連史書也無法掩蓋他陰險狡詐的一面。為了獲取權力,他屢屢暗中傷害他人,甚至不惜背刺自己的好友。

原本專業為朱元璋看星象的蘭溪僧人孟月庭,就是被劉伯溫陷害而死。他的另一位好友中書左丞楊憲,也難逃這個「神算子」的毒手。可以說,劉伯溫是一個對權力虎視眈眈的人,他不擇手段地除去了那些可能威脅到自己地位的人。

這種陰險狡詐的性格,恐怕也源于劉伯溫早年的經歷。

據史料記載,他原本只是一個平凡的占星師,直到遇到了朱元璋這個機會,才得以一躍成為開國功臣。

在這個過程中,他必然經歷了許多的權力斗爭和利益紛爭。為了維護自己的地位,他不得不時刻提防身邊的潛在敵人,這也使得他養成了這種陰險狡詐的性格。

即便如此,劉伯溫最終也沒能如愿以償地獲得丞相之位。相反,他被自己鄙視的胡惟庸反過來壓了一頭。洪武八年,這位誠意伯不得不黯然回鄉,最終在家中病逝。而他的死,也被認為是胡惟庸一手所為。這無疑是對劉伯溫一生的一個沉重打擊。

或許,劉伯溫臨終前也意識到了自己的所作所為,所以才會囑托兒子劉璟,希望朱元璋能夠「修德省刑,祈天永命」。但遺憾的是,他終究沒能在生前親自向皇帝懺悔自己的罪過。

二、父子遭受打擊

劉伯溫的長子劉璉,原本是一名有為青年。他曾代表父親前往南京控訴胡惟庸的不法行為。然而,胡惟庸借機報復,不但沒有為劉璉伸張正義,反而將他貶謫為江西參政。

作為一名文人,劉璉根本無法勝任這份繁重的實務工作。果不其然,他在工作中屢屢失誤,最終被關進了大牢之中。雖然朱元璋出于對劉伯溫的尊重而赦免了他,但劉璉最終還是難逃一死,據說是「為惟庸黨所脅,墮井而死」

這是對劉家的又一次沉重打擊。劉伯溫一生追求權力,最終卻連自己的兒子都保護不了。而劉璉這樣一個有為的年輕人,也就這樣在權力斗爭中喪生。這種悲劇性的結局,不禁讓人感慨,權力的背后,往往都隱藏著無盡的陰謀和殺機。

就連劉伯溫的次子劉璟,也曾一度受到胡惟庸的威脅。不過,好在胡惟庸案的爆發,讓劉家免于進一步的迫害。這或許也是劉家在那個動蕩年代得以幸存下來的一個關鍵因素。

但即便如此,劉家的遭遇也足以說明,在明初這個權力斗爭激烈的時代,即便是開國功臣的子孫,也難逃被權貴打壓的命運。這種無法預知的不確定性,無疑給劉家人的生活帶來了巨大的陰影和恐懼。

或許正是因為經歷了這些磨難,劉璟才會在日后的抉擇中表現出如此堅定的原則和氣節。

他深知權力的可怕,所以寧死也不愿意屈服于篡奪者。這種精神,也是劉家人世世代代傳承下來的一種家風。

三、青年才俊初露鋒芒

與父兄不同,劉璟自小就通曉經書,而且對兵書頗有研究。在平定溫州叛亂時,他以過人的謀略為唐勝宗所賞識,被朱元璋親口稱贊為「真伯溫兒「。從此,劉璟開始在朝中嶄露頭角。

這或許也得益于劉伯溫的教導。據記載,臨終前的劉伯溫曾囑托劉璟,希望他能夠「奉遺表,不及矣。且欲勸上修德省刑,祈天永命。為政宜以寬猛相濟。

天下諸要地宜使與京師形勢連絡「。可見,這位」神算子「對兒子的期望,并不僅僅局限于權謀之術,更希望他能夠成為一個真正的治國之才。

果然,劉璟在平定溫州叛亂時的出色表現,很快就引起了朱元璋的注意。這位開國皇帝對他的賞識,也讓劉璟得以在朝中迅速崛起。不久,他就被破格任命為閤門使,從而獲得了糾正百官的權力。

有一次,右都御史袁泰奏事失實,朱元璋雖然寬恕了他,但劉璟當面就將他斥責了一番。

朱元璋對此也是贊許有加。這種敢于直言不阿的氣概,無疑讓劉璟在朝中獨樹一幟。

可見,年輕的劉璟早就展現出了過人的才華和膽識。他不但在軍事上有建樹,在文治方面也頗有建樹。這種全面發展的才能,自然讓朱元璋對他另眼相看。

或許正是看中了劉璟的這些優秀品質,朱元璋才會在建文帝即位后,特意將他調任谷王府長史。這無疑是對他的一種重用和信任。在那個動蕩的年代,能夠得到皇帝的青睞,也意味著前程似錦。

只可惜,劉璟最終還是沒能在建文朝大展宏圖。當國家陷入危難之時,他不得不奉命前往前線,參與討伐燕王朱棣的叛軍。這一戰,也成為了他人生的一個重要轉折點。

四、親王府中的棋局

洪武二十八年,劉璟隨谷王朱橞前往宣府。在那里,他多次與燕王朱棣一起下棋切磋。不過,朱棣這位未來的皇帝在棋盤上屢屢落敗,被劉璟殺得落花流水。

有一次,朱棣半開玩笑地問劉璟是否少讓了他一些。劉璟正色回答:「可讓處則讓,不可讓者不敢讓也。

」這句話無疑透露出了他一貫的為人原則:在原則問題上,他是絕不會讓步的。

這種不卑不亢的氣度,無疑也讓朱棣對劉璟另眼相看。畢竟在那個時代,能夠在親王面前如此直言不諱的人并不多。更何況,劉璟還是一個頗有才能的年輕人,這無疑也讓朱棣對他產生了一種敬佩之心。

文章未完,點擊下一頁繼續

嚴禁無授權轉載,違者將面臨法律追究。

文章未完,點擊下一頁繼續


往下滑看更多文章